不管是当前热播的聚焦小升初群体的电视剧《小舍得》,还是此前讲述三个高三学生家庭故事的电视剧《小欢喜》,都频频让教育话题登上“热搜榜”。

2021-05-06 10:01:33 作者: 不管是当前热

  平时考试应让学生基本都能做完题,高考有部分人做不完很正常

  澎湃新闻:临近高考,最近又有人讨论“温儒敏说高考语文要让15%的考生做不完卷子”,您还会回应吗?

  温儒敏:我以前回应过,2017年我在第五届“北大培文杯”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活动中作过一次讲话,当时有媒体截取和扭曲我的话报道称“温儒敏透露,‘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%的人做不完’”。

  其实我并不是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人,不参与高考命题。我当时只是讲了一个事实,就是根据调查,每年总有大概15%的考生做不完卷子。后来我又对4个省市部分学校做了调查,发现有的薄弱校甚至有30%-40%的学生做不完,而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只有5%的学生做不完,平均下来,做不完的学生超过15%。

 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,有15%的人做不完很正常。数学等学科同样也有相当比例的考生是做不完试题的。如果大家都能做完、都得高分,还怎么选拔?这是很浅显的道理,可是有些人、包括某些教辅机构故意歪曲我讲话的原意,说得好像是我要故意整出个“尾数效应”来为难学生,制造恐慌。现在我希望借澎拜新闻这次访谈澄清一下,不要再炒作什么“让15%的考生做不完”了。

  我还要说说考试的不同功能。高考是选拔性考试,试题材料大部分不会选自教材,难度上也要讲究信度、效度等,要拉开距离才能起到分流选拔的效果。但平时考试不一样,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,命题就应当贴近平时的教学与教材,难度也应该适中,不应特别考虑有多大比例的做不完,也不要排名。

  而现在许多学校的期中、期末考试也模仿高考,出一些比较难甚至脱离教学内容的题。这样不仅起不到检测教学效果的作用,还会造成学生的紧张焦虑。我想强调一下,平时考试不能都“对标”高考,应该让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完考试题。

  高考语文的部分版块命题可考虑设计得更灵活

  澎湃新闻:说到高考,有人认为,高考语文中有关古诗文的题就是靠死记硬背,这与新高考更注重能力考核的精神不一致。对此您怎么看?

  温儒敏:古诗词是有要求背诵的,这部分的试题占分不多但不能取消,取消了教学中必然不重视。不过我认为古诗词的题可以出得活一点,比如列出“杨柳”“青山”“梅花”等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,要求考生填写若干有关的诗句。而文言文阅读又是另一版块,占分比较多,几乎和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。这也要靠平时多读积累,多少形成语感,不完全靠死记硬背。

  此外,高考在“古诗文阅读”部分增加“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”的考查内容,我看也必要;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如何避免简单地考名词概念记忆,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点。

  说到这里顺便讲一下“语言运用”的版块。高考语文中这部分一般要求判断字词句的对错、改病句等等,占20分,教学中也普遍很重视。这当然是必要的,但设题还是比较死板。试题能否设计出一些层次?比如20分之中有5分题比较难的,要考语感。因为语言表达不只有对错,也不只是要规范,还有表达得“到位”等问题。在某些特定语境中,语言表达可能会有“变形”,比如庄词谐用,“大词”小用,甚至语序、语气对于表达效果都有影响。如果能在这些方面设计一些考题,虽然难一些,但层次拉开,分距也拉开了。

  高考作文阅卷评分“趋中率”太高问题仍待改变

  澎湃新闻:每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,高考作文题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。您怎么评价近几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?

  温儒敏:这几年高考作文题命题有一个突出变化,就是强调立德树人,作文题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,树立正确的三观。然而,有些作文题虽然紧扣时政,聚焦大事,政治性很强,但多属于“宏大叙事”,让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议论,容易堆砌一些流行的说法和事例,彼此雷同。阅卷评分难拉开区分度,作文也就可能会失去选拔的功能。

  澎湃新闻:那您对改进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方面有什么建议?